新聞來源:法新社 –  2012年7月3


 


 研究人員今天表示,童年時遭打屁股或毆打的成人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較高,包括情緒和焦慮失調,以及酒精和藥物濫用等問題。


 


這份加拿大科學家領導的研究,首度檢視心理問題和體罰間的關聯,但排除較嚴重的肢體或性虐待情況,希望更準確評估光是體罰產生的影響。


 


美國「小兒科期刊」(Pediatrics)刊登的研究報告,針對超過600名美國成人進行回顧性調查研究後發現,孩童時期曾被打屁股或毆打的受測者,往後發生心理問題的機率高了27%


 


專家說,因為大概有半數美國人都記得童年時有被打屁股的經驗,所以此機率可能看起來很低,但就算這樣還是可看出,體罰提高孩童長大後發生問題的風險。


 


並未參與研究的佛納利(Victor Fornari)說:「這項研究的價值很高,因為它開啟了關於教養子女的討論。」佛納利是紐約北岸長島猶太醫院(NorthShore-Long Island Jewish Health System)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科負責人。


 


佛納利說,此機率「並非高得嚇人,但的確比較高,顯示體罰是長大後罹患較多心理疾病的風險因子」。(譯者:中央社徐嘉偉)


 


臨床看法


 


對孩子有體罰的必要嗎?


 


現代的父母親對孩子的管教大多呈現兩極化,時常在社會新聞中出現的家長虐童案件,就是把孩子當作情緒下的出氣筒,也是這篇報導所擔心的,孩子在生理上受傷,更在心理上受創!


 


反之,另一方面的家長,過分寵溺孩子,讓孩子在成長初期迷失做人的基本態度與規範,又是矯枉過正。


 


其實,懲罰不等於體罰,打罵是有方法可以被替代的。


 


(1)     若孩子犯錯,家長是可以在心平氣和及理性下處罰孩子,讓孩子明白哪裡做錯,哪裡要遵守家庭規範。


(2)     當要懲罰孩子時,最好可以在家裡固定的地方,才不會讓孩子覺得家裡處處沒溫暖,不愛回家。


(3)     非打非罵的教育有很多,例如:待在房間裡朗誦、抄寫弟子經、孝經等好的經典作品,形式上像是一種懲罰,實際上是可以透過這樣的模式,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下學習成長,用明確的指令與規範定訂規則,更能建立孩子正確的認知與守規矩的價值觀!


 



王紫光 醫師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紫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