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來源:台灣新生報  作者:李叔霖/專題報導  –  2011年11月19


 


 


人的精神疾病可以分為十幾種,但一般區分為兩類型精神疾病,現代醫學將精神方面的疾病分為精神病、情緒性疾病。精神病的代表為精神分裂症,民眾較少見,所以排除在外,探討問題以常見情緒性疾病為主,例如憂鬱症、躁症、鬱症、躁鬱症等皆是民眾較常見的疾病,治療用藥上,不論是哪一種疾病都不太相同,精神分裂症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,情緒性疾病以穩定情緒的藥物為主。

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由於患者精神不穩定,往往導致夜間失眠、睡不著,所以除了基本用藥外, 通常 醫師會搭配「鎮靜安眠類藥物」讓患者服用,但必須要患者跟醫師持續配合,否則並不容易痊癒,尤其鎮靜安眠類藥物多數會使患者出現抗藥性、耐受性、成癮性、依賴性等問題,所以患者使用這類藥物常愈吃愈重,一旦沒有服用藥物,就很可能發生各種不良反應或是副作用!


 


 


臨床看法


 


既然心病需要心鑰醫,心理生了病,理應從情緒的方向去處理,而不是只有用藥來壓抑吧!當人面對生活中的不同順逆境,原來就會產生情緒,但並非所有喜怒哀樂都該被定義為精神疾病!這等於否定了人會有七情六慾,而且是沒有情緒起伏的才對?


 


當大腦因為過去的創傷,或長期負向思維的習慣,對現實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,有了不舒服的看法造成了憂鬱、焦慮、恐慌等無法平靜生活的情緒習慣。治療方向應從情緒出發,由改變大腦潛意識的不良慣性開始,當慣性改變,人的情緒才會漸漸放鬆。


 


用藥往往是下策或頂多只能算短期策略!


 



王紫光  醫師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紫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